苗族蜡染(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 时间:
  • 浏览:77
  • 来源:奥一装修网

苗族蜡染艺术印象

苗族蜡染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古代称之为“瓦家”,苗语称之为“乌土”,意为“蜡染服”。染有靛蓝的蜡染布,绿色底色上有白色的花朵,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风味,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

2006年5月20日,苗族蜡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蜡染歌》
夜里挑灯马蹄花静静在呼吸
手指轻捏布中漫步恰似画笔
蜡花低眉在收藏生命的点滴
溪边蓝花是先人开出的奇迹
不必磨砚铺纸却在却在描绘悲喜
不是古今诗词一样一样如歌似泣
不是姹紫嫣红却令却令粉黛无意
不用竹册长卷记载记载着千万里
吊脚楼台晒出秘密
只等你来表露琴意
箱里珍藏青涩嫁衣
是你双眼间飞鸟图集
铜鼓声起是不是你
翩舞裙飞只因有你
在那遥远的山村里
遗忘的记忆都变清晰

苗族是中国少数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群,甚至更早的九里、三苗。苗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其中蜡染艺术在整个染织艺术界有着悠久的声誉。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蜡染歌》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描述蜡染的起源。早在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就掌握了蜡染技术。根据《贵州通志》,“用蜡在布上画花,染花,如果蜡去掉了,那么图案就像画一样”。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枯斑布”。

“蜡染”(蜡染)在宋代无锡地区非常流行。明清时期,黔中苗族也使用蜡染面料。民国时期,香溪、贵州、云南、川南苗族地区大多流行蜡染,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技艺最高。大部分地区以蜡染制品作为服装,湘西则以床单、帷幔、枕巾为主。

蜡染工艺

蜡染其实应该叫“蜡防染”,用蜡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绘制图案,然后放入适合低温染色的靛蓝染缸中,有蜡的地方,颜色无法染色,蜡融化后会出现蜡保护产生的美丽白花。如果蓝色土地上只有白花不稀罕,那和蓝色印花布没什么区别。蜡染的灵魂是“冰纹”,是蜡块折叠爆裂造成染料渗透不均匀而产生的染纹,是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质感。苗蜡染有两个技能:打蜡和画蜡。蜡染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禾草、染缸等。

制作时用草木灰过滤水浸泡布料,去除纤维中的脂质,容易打蜡变色。然后在小瓷碗中放入适量的黄蜡,将瓷碗放在热的木灰上,加热后将黄蜡融化成液体,然后用蜡刀蘸蜡汁在布上上色。一般不是打样,只是立意绘画,不需要尺子指南针。画出来的线、直线、方圆图形都可以折叠好;画中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点上蜡的布,用温水浸泡,放入染好的靛蓝染缸中,浸泡多次,确认布已经染好,然后在河边冲洗,让水冲走浮色,然后放入锅中,用清水煮沸,使黄蜡融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再利用。蜡融化时会出现白色图案。之后反复漂洗蜡染,去除残留的黄蜡,认为已经完成。

除了以上步骤,蜡染还包括制作靛蓝和染缸的工序,前后衔接,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能和操作流程。

苗族蜡染可以分为几何图案和自然图案。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更喜欢带有自然图案的大花朵,它们生动、简洁、生动、活泼、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织金苗族蜡染以细白为主,充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交织融合。

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