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人缝纫机(中捷缝纫机旗下品牌多乐)

  • 时间:
  • 浏览:98
  • 来源:奥一装修网

YOUNG视界||缝纫机的变迁

“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孙光宪在《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这样描写道。那轧轧织布声是他蓦然听到的,就从他驻足留恋的流水家传出。于是他知道,在这安详中忙碌,有急而“促”的劳作。幸而,这样的声音我也曾听过。一样的“轧轧鸣梭”,一样的安详美好......不一样的,是那台缝纫机。

1968年生产的“飞人”缝纫机,曾被奶奶视为家中最值钱的宝贝。按照奶奶的话来说,这台缝纫机是她母亲家给她的嫁妆。当然,这并不夸张。七八十年代,飞天缝纫机、永久自行车、上海手表是当时青年男女结婚的“三大件”。如果谁拥有一台飞人缝纫机,那绝对是一件大面子大荣耀的事情。

孩提时,我总喜欢看姥姥用它做些针线活。娴熟的脚法下,踏板循着规律,一前一后地摆着;我并不能说出它是什么原理,只见它就像齿轮的联动一般,旋梭和着脚上的节奏一上一下。姥姥总是习惯性地弓着背,戴着老花镜,专注地看着机针,移送着手上的布料。“轧轧...嗒嗒...”吊着的线轮不停地转动,看着缝好的面料上一列列整齐的车线,我有种莫名的享受与幸福。

渐渐地,家里不再稀罕她的工艺棉夏装,也没有小仰慕者会整天看着她干活。奶奶用的越来越少了。除了缝缝补补,“飞人”缝纫机在家里的作用日益下降。这只是21世纪的头几年,这样的变化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

“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太快了!”她经常后悔。的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各种生产要素涌入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和质量提升增量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我国成衣水平的提高,家用缝纫机逐渐被人们遗忘,“黑头机”要么在家里积灰,要么在跳蚤市场出售。“飞人”缝纫机的经典也是唯一的机型是“黑头机”。在上海缝纫机研究所工作的老教师吴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虽然有飞人、蝴蝶、蜜蜂,但每年生产的数百万台缝纫机都用的是同一张图纸。除了商标不同,其他都像个模子。”今天,这是不可想象的。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市场中的常态。时代变迁之后,“黑头机”成为了时代的记忆,改革开放的见证。

曾经是巨型家用缝纫机的品牌消失了。从改革初期,中国加快了以消费品为主体的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90年代重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再到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崛起,中国制造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一些企业在生产规模、R&D水平、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方面已经成为制造业各个领域的领导者,在全球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还有一些企业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由于产品缺乏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缺乏合理的产业模式和生产结构,被淘汰和取代。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一路上,奶奶的“飞人”缝纫机静静地立在房间的角落里,见证着屋外太多的变化,但依然一尘不染,焕然一新。现在,虽然我们不穿这台机器的“线下”作品,但我永远记得,我奶奶的每一针都是我的幸运羽毛。而且,正是这种凝聚在这条主线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给了我们今天更好的生活。

[文中图片未经注明

作者:杨风雨,翻译学院2018级英俄双语专业学生

编辑:王,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