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西南11j517图集隔断)

  • 时间:
  • 浏览:78
  • 来源:奥一装修网

今天(10月13日)是第31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风险管理能力”。重点是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降低灾害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2分钟的动画带你了解防灾减灾的实用知识

中国的中小学生人数约为2亿,但青少年和儿童是面临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弱势群体。因此,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和抗灾能力,将有效保护学生的安全!接下来和边肖一起了解一下学校建筑的抗震~

中小学校舍属于公共建筑,一般具有开间大、人员密度高的特点。如果校舍抗震性能不足,一旦发生大地震,伤亡将无法估量。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四川省学生死亡人数达5335人,受伤人数达1.6万人,校舍倒塌人数达6898人;2010年玉树7.1级地震,80%的小学和50%的中学受损严重,207名学生遇难。这些都揭示了学校建筑存在非常严重的抗震薄弱问题。

加固既有建筑以提高抗震性能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工程方法,在中国尚属首例。历史上,我国开展过三次大规模的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工程,其中第三次加固是专门针对提高校舍安全的。第一次是在唐山地震之后,gbj 11-8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89码”)实施之前。在此期间,我国建立了抗震鉴定和加固的基本管理制度,制定了以安全为重点的技术标准TJ 23-77 010 3010。从加固的技术手段来看,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开发出了多种新型抗震加固技术,如胶合板墙、钢护套、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钢支撑等。第二次是1998-2000年实施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项目。一些较为先进的抗震加固技术如消能减震加固技术也逐渐成熟,并已应用于大型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加固,抗震鉴定、抗震加固与建筑功能转换日益紧密结合。第三次,是全国中小学安全工程。为了提高抗震性能和抗灾能力,保障学生安全,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校安全工程”,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易发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加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城乡中小学校约3亿平方米抗震建筑的加固。随着“学校安全工程”的实施,2010年国家修订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将中小学校舍由原来的标准设防类提高到重点设防类(由丙类提高到乙类)。随着“学校安全工程”的实施,抗震加固技术日新月异,传统加固技术不断完善,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技术和设备全部国产化。隔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学校建筑的加固。隔离垫(详见此处)从经济角度非常适合加固校舍。因为在基础隔震加固的实施中,一般只施工建筑结构的基础部分,不影响上部结构的功能和正常使用。是一种经济适用的抗震加固技术

除了常见的砌体房屋外,很多钢筋混凝土校舍采用消能技术提高校舍的抗震能力,避免了框架结构直接加固带来的造价高、影响大的问题,有效减少了对校舍室内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学生上课的影响。以北京十一中教学楼抗震加固为例,教学楼建于2000年,为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增设金属剪切型阻尼器的加固方案,在原框架侧柱外侧增设短肢墙进行阻尼器布置。整栋楼有70个阻尼器。

消能加固前(左)后(右)示意图

施工期间(左),施工后(右)

丰台实验学校综合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外消能工加固。总共安装了34个粘性流体阻尼器。

丰台实验学校

平谷区第一职业学校综合实验楼1号楼建于1996年。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增加消能工进行加固。1-3层共设置66根防屈曲支撑。

平谷区第一职业学校消能工结构

虽然“学校安全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建筑的地震灾害风险,但仍然不够。我国2010版抗震设计规范实施前,除中小学外,大量幼儿园、高等院校的校舍未得到妥善鉴定和加固,可能仍存在抗震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适度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继续对现有学校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结合全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地震多发区建筑设施加固工程的实施,重点开展我国现有校舍抗震鉴定加固工作,研究进一步提高新建校舍抗震设防要求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彻底解决我国校舍抗震防灾的不足。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