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盆景(南通如皋雀舌罗汉松)
- 时间:
- 浏览:75
- 来源:奥一装修网
江苏如皋:小花盆景致富村
早上泡一杯茶,裤兜里放一把花剪刀,走进地下“问候”那些形状各异的花木,看看哪些枝桠长得不整齐,“咔嚓”一声剪下来……江苏如皋66岁的老人王光明每天就这样开始新的生活。
从14岁起,王光明跟随父亲在幼儿园当学徒。改革开放后,他所在的江苏如皋市古庄,分田到户,王光明带头在地里做盆景生意,小天越做越红火。很快,来这里学习技术的村民和学徒遍布他们的家和村庄。“家家栽树种花,家家种盆景”在古庄大行其道。
王光明的女儿王海霞,也从小随父亲学习盆景技法,成为村里第一位“女园丁”。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村里继承父亲的生意,成立了一家园林公司。当时,在古庄,家家建楼,开汽车,把农民的家装修成花园。
如今,“百万不算富,千万才起步”成为顾庄人的追梦标配。2019年,顾庄社区三业总产值5.86亿元,村营收入266万元,农民纯收入超4万元。
90年代初,成为“无粮村”
“百年老罗汉松,造价一万多元,经过修枝、嫁接、造型等10多年的培育,已卖出30多万。”素有“罗韩松王”之称的王光明,站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指着一株株高大挺拔的小盆景树,讲述着它们的“前世”。几年前,王光明曾经被苏南的一个商人以每棵树10万元的价格买下,当时是100多万元。
20世纪50年代,古庄人靠种地为生,但碱性土地生产力不高,村民们从“忙得鸡鸣”到“狗得鸡鸣”填饱肚子都不行。村子里没有建筑,也没有像样的路可走,只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和零散的茅舍。盆景的传人零星种植盆景花木。
王海霞的祖父是当地苗圃的苗木生产队长,从她记事起就和家人一起在苗圃里打井,看着她的祖父和父亲照料花草树木。20世纪80年代,她的父亲王光明开始在家加工盆景。“一开始没有销售,都是通过如皋市的公司销售。当时村里几乎没有人做盆景,也无法形成市场。爸爸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就领着邻居一起做,教他们技术。”王海霞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父亲经常去浙江购买花草树木,回到村里后,他把它们分发给邻居种植和建模,然后在成型后帮助他们出售。
一开始只是邻居一起种的。渐渐的,来买的人越来越多。看到他们在王光明赚钱,更多的村民开始感兴趣。“以前我们动员别人种,后来别人看到我们去地里采购,都让我们带点苗回来。”王海霞说。
90年代初,古庄村男女老少皆栽花种树,沿街的“十里花市”蔚为壮观,成为江苏第一个“无粮村”。
王晓军,古庄小区居民,90年代开始做盆景。“那时候小盆景是中流砥柱,一平米土地可以种几十株树苗。家庭年收入已经超过一万元。”
田园社区变成旅游打卡的地方
受家庭影响,大学毕业后,王海霞也学会了做盆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王海霞开始“经营”盆景业务。
“一是将小盆景发展成大型、超大型,用于城市建设,如道路绿化、公园建设,拓宽盆景销售渠道;二是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形成树木造型的自然风格,降低树木的死亡率,减少辅助工具的使用,降低成本,减少造型时间,提高观赏性
在过去的十年里,数百名学徒从王光明带了出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去如皋学习园艺和园艺技术。目前社区有中高级农艺师160余人,在华、翟本建等地土生土长的国际盆景大师和国际盆景园艺企业家一大批,花木品种400多个。每年培育珍稀花木300多万株,盆栽盆景20多万株,产品覆盖全国市场。
被苗木改变的,不仅是村里的产业结构,还有村民的生活。走在如今的顾庄社区,数不清的罗汉、黄杨、紫薇、桂花等名贵花木和精美盆景俯拾即是,“一步一景、一院一景”的农家庭院,将整个社区装点成一个大盆景。“田园融合庭院,庭院装点田园”,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5亿元,日均接待游客500多人。(赵卫华 金 凤 张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