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计原理(热阻值计算公式)

  • 时间:
  • 浏览:59
  • 来源:奥一装修网

最早的平衡湿度计出现在西汉,这不仅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而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先民发明了许多有利于劳动和引导农耕的工具和器具,如曲犁、龙骨水车、水运浑仪等。今天,边肖会给你一个科普湿度计,也就是测量环境湿度的仪器。古人是怎么做到的?看了下面这个秘密,你就知道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注重温度而不是湿度,但其实湿度对生活的影响很大。如果空气湿度低,会很干燥,造成不适感。再比如,湿度大的时候需要几天时间才能把衣服烘干。如果是晒被子,晚上睡床上就像进了池子。太难受了。所以古代人发现,确实有必要知道每天的湿度。

我们现代人重视湿度,古人也很重视湿度,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比如烘干粮食,我们会先判断湿度。一般来说,我们会选择在阳光明媚的中午干燥,但不是在早上或晚上,因为中午空气湿度最小。

秦的官员在祭祀或出兵打仗时,必须判断最新阶段的天气湿度。比如,他们会抓起一把盐,均匀地撒在火盆里。如果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说明环境干燥,最近天气不错,适合祭祀或者出兵。反之,如果没有声音,或者长时间听到声音,说明空气湿度高,天气不好,不适合旅行和祭祀。

古人除了“烧盐”之外,还有其他的实践经验,比如通过观察云层的厚度或者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天气。还有一些谚语,比如“鸡早回来,天气好;鸡晚归,大雨来。”蚂蚁会搬蛇过道,明天会下大雨。“再比如,有些人如果关节不好,对环境湿度的变化很敏感。比如我们常说的老冷腿,一旦环境湿度增加就会引起关节痛。这是根据人和动物对环境湿度的变化和反应对天气的判断,天气分为多云、下雨和下雪。

综合这些判断湿度的方法,虽然有用,但不准确,有时甚至判断失误,耽误农业生产或国家大事。因此,在西汉时期,古人发明了一种测量湿度的仪器,即平衡湿度仪。

《淮南子》中“挂羽与炭知燥湿”,干燥,故炭轻;湿,所以碳重”。简单解释一下,先做个平衡,然后一端挂羽毛,另一端挂木炭,保持平衡。因为木炭有很强的吸湿能力,空气湿度高,木炭会吸水变重,导致天平倾斜。如果空气干燥,木炭中的水分会蒸发,变轻,导致天平向羽毛一端倾斜。

利用这个简单的原理,古人总能把握环境湿度的变化。后来为了提高天平湿度计的精度,记录天平每次倾斜的角度,根据角度判断环境湿度,甚至知道一旦倾斜角度变大就会下雨。

通过这种平衡湿度计,官员们为人们的耕作和秋收、皇帝的旅行或祭天、军队的战争和行动提供了更多的科学预见和指导。

远古祖先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其实,我们现代科学最前沿的很多东西,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但科学家们从近代开始,对这些“雏形”的拓展和应用更加深入。

文薇海润工作室总编辑文秀才,本文作者: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