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新华城市广场(南阳新华城市广场什么时候复工)

  • 时间:
  • 浏览:58
  • 来源:奥一装修网

南阳新华城市广场电话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陈涛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11月28日,周三,晴

按:走在路上看到的人和周围的环境都让你感到温暖。这要感谢罗秋渊老师第一时间告诉我,就在民主街初冬的街头,太阳还斜射在民主街上,几棵梧桐树叶发黄,冬青树籽发紫,两边还有几摊子来牌消遣的人们,一个老人掺着一个老人,满透白发,逢人就问认识不认识她捡到身份证上的那个人,也是这个遇见,让入冬的季节仍春风拂面。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我确信会有老南阳的风采在里面,也肯定有正能量的存在,罗老师还告诉我门牌号是民主街260号。

我扭头就直奔民主街,此时四点。人民路已经是车流的汪洋大海,非机动车道也是拥挤不堪,那是个周五。骑个自行车的好处是,电车还过不去,可以扛着吧。看来骑个自行车是最佳选项。心里有事就无暇顾及两边的事。路上的洒水车偶尔走过,喷薄而出的水,有些碰到身上和脸上,凉丝丝的。我从解放路进去,站在丁字口,定定神,主要是看看门牌号。解放路的门牌号是老旧并存,参差不齐。一直边走边问。问卖面条铺的不知道,问卖肉的不知道,看看微信上的照片说看着眼熟,就是不知道在哪里。

事不过三,问的多了,答案自然就有了。就在到府衙东面福林河鲜东面的公厕道边,一个热心的大姐说,我见过,就在这个道里住。挨住幼儿园的一家是个白头发老人,一看照片说不是我,我没拄拐棍,是老户,但南阳的事,我是记不清了。只好告辞,领路的老大姐说,你等等,我再想想,他们跟复兴昌的申姨关系好,经常往一块儿凑,不行咱再过去问问,只好如此。进入复兴昌,里面的房子刷了白墙。在一个小院里,见到了这个叫申姨的老人。健谈,热和人,说明来意。她就说在对面住。民主街华灯初放看起来,树影婆娑。喏,这就是老陈。没走到对面,两个老熟人都搭上腔,一说话,陈老师就说,身份证领走了,打的电话刚走。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陈涛

1

我叫陈涛,老家是镇平县张林乡大陈营村的,三个儿子,一个闺女。我是在禹廷高中上学,当时宛西自治中镇平自治做的好,有三自方针,自成体系。禹廷高中是当时镇平民团王金生办的学校,在侯集西南角,镇平快解放的时候,还把中学圈一个城。我们住在民主街,原来叫察院街,后来改成商校、经济贸易学校,原来是一个经武高中,清朝的时候是个察院,我们曾经有个亲戚在这里上高中。

刚解放那一会,南阳专属军政干部学校招人,我们几个同学从老家走着去南阳,那个时候车少里很,都是跑着去的,早晨老早都起来,走了半天路才到。跑到南阳去看看,就在现在荷花广场的位置,原来是平房,当时解放路精窄。那里有个小寨门,中午就在那里,几个年轻人一看带军政二字,怕当兵又回去了。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南阳有个《前锋报》,主编是李静之,李静之是方城人,报纸进步,成为当时豫西南和湖北北部一带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特别是对民国三十一年灾荒的报道,引起世界对河南灾情的关注。这个报纸比较进步。陈宇门、李锁都投的有稿子。印象最深的是有个人在副刊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到吃吃看去看看吃》。吃吃看是饭店的名字,当时地址在东门十字街,就在一高过去市场街跟新华街交叉口的位置。东城门那个位置当时还没有扒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揭露社会不平等。吃吃看是个高级饭店,当时还有颜天喜饺子馆。当时坐着就是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个时候《前锋报》副刊专门印成册,参加工作后留在老家了。这一阶段进步文章写的多,李静之也很出名。

南阳新华城市广场复工

2

1948年11月王凌云走了以后裹挟了不少的学生、教员、店员,我记得很清楚就是那一年的十来一。南阳刚解放的时候市场凋零,街上都是旧社会遗留下来做小生意的。外贸局杨家后坑附近跟中州路交叉口有一个饭店,服务态度好,喊着揽客,邀请进去吃饭。

后来我南阳专属干部学校招人录取,就去那里学习。当时学校在潦河吴集有个小学,胡登高是教导员,总共四个队。王凌云逃到襄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一百,二十多个人都分配工作。

我分到新野税务局。我在税务局上班,当时税务局主任调到烟厂当厂长。觉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就给管个好事,当我和老伴的媒人,后来又调到北京七机部。老伴小我三岁叫华丰义,是1935年人,他老家是新野县城关主事巷,传说是刘备的家眷在那里住,有个太子阁、议事台,西边是个新野县县衙衙门口。

1955年原来新野国营烟厂生产议事台、国舒、特别快香烟,特别快烟标是个火车。还有一个农家乐,是才解放做的一个牌子。1947年是私人烟厂,我老伴是九岁就进厂上班了。她1947年就入了工会,那个时候入工会要家长同意,1950年就入团了。老伴先调到南阳。当时南阳烟厂与新野烟厂合了,1955年正式合到一起,天妃庙人民烟厂。1956年东关烟厂,公私合营,改名为南阳地方国营烟厂。吴儒珍那个吴家大院的老人跟我们老伴是一个单位,也是个老南阳。

3

1956年11月份,我调到百货公司,体制上属于省里管理,叫河南省百货公司南阳分公司,业务上级指导,人事归当地。我一直干的会计,所以比较严谨。因为小市百货公司财务比较混乱去整理了七八个月。快到1958年的时候又去新野商业局系统下放干部。地位下放二区五龙庙乡、马庄乡。那个时候下去干农活可欢迎,南阳有欢送会,新野有欢迎会,区里村里都都有欢迎。

那个时候三门干部,就是从家门到学习门,从学校门道机关门,必须下乡锻炼,尝尝劳动滋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当时情况下也算是真正的群众路线。大炼钢铁的时候,又被抽调下去当骨干。1959年就分到百货公司,回单位工作,也没有饿住肚子。当时栾培泽当县委书记,浮夸风厉害,把粮食统购统销,逐级分配粮食任务,那个时候受灾人多。

回到南阳一般还是就四个关。南边有个南关,北边有个北关,北关就在浴池那一片,有个北关大街。东边有个东关,还有吊桥。当时都是柴草房,瓦房不多,我们有单位都是住的公房。六十岁了。这一辈子就是这样。今年改革开放四十年,还有解放七十年,都是大事件。改革开放是个逐步推开的过程,一个计划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手段不一样。原来的计划经济一看就知道,什么都是国家分配红绿。

4

后来又抽调到铁路指挥部干了一段时间,分到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当化肥科长 。南阳市是个农业大市,肥料是粮食的产量大的命根子。我就在农业化肥这里干化肥科长。省里有好多化肥厂,来回平衡,定指标调货。包括百货公司也是分配的。后来开放才自由采购,现在都是多元化采购。

南阳新华城市广场开门没

知足常乐,退休金还可以,儿女孝敬。我在这里住二三十年了。我有经常读书看报听广播的习惯。我是经常看报纸,还分类装订成册,把每一年的报纸专门找个房子放在那里。老伴眼不好使,经常听收音机,晨风的独山夜华,也看李萍写老南阳,用散文的手法写老南阳,看着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儿子,二儿子都退休了,三儿子在师院图书馆也快退了。

我一直低调,年龄大了,天好了也出来沿着民主街走一走,老伴眼不好,必须搀着有个捞摸。在经济贸易学校门口吃饭的地方发现一个身份证,咱想着,谁丢了能不急?就给送报纸的投递员说了一下登在南阳晚报上,又碰见了经济贸易学校那个戴眼镜的老师,还给我们拍了照。我也知道你,原来报纸上开古城座谈会也发言了,事总需要有人做。我年轻的时候,一下班也好骑个自行车跑跑看看变化和古迹,看河,看桥,看铁路,看路,这是一个爱好,也是一个生活方式。你们搞的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系列也很好,能把一些东西传下去,好多经验分享给大家。

【后记】来来回回在陈涛老师家里做了两次大概就有五个小时的样子。一次是罗老师给的讯息,连找带聊,花了三四个小时。一次是李萍老师想给这对老人做一个访谈,约着一起去找这对老南阳。这对生平严谨低调的老人 从第一次的敞开心扉,到第二次的拘束推辞,里面有生活教给他们的东西。但与人为善,守望相助,才是这这个城市燃点所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参与到这个老南阳讲老南阳中来往事只能回味,也能给自己一个疗愈的契机。这个喜欢看南阳建设,关注乡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通过看听去获得与这个社会与世界的关联。细致入微的拿出一年来订的南阳晚报,还有南阳电台的独山夜话,这个节目也是我二十年前,听的节目,但是能坚守几十年听一个节目多么不容易啊。

看到夫妻两个相濡以沫六七十年,还形影不离,才知道慢慢变老的意蕴。从县里来到南阳,从不同的岗位变换中折射芳华,依然保持着对这座城市最深沉的爱与记忆。二次探访,两次讲述,能真切的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可以粘合与融合彼此,原本的夫妻变得相像,都有对方的影子。雨水下的浓烈,夜幕降临,当我们再一次告别,民主街上,一如往昔,风雨兼程,感人至深的人事总在此上演。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

南阳新华城市广场地址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为社区漫步、长者陪伴、地名文化、活态传承的综合社工服务项目,老南阳人或者老国企譬如南纺、天冠、汽车厂甚至是木器厂等老工人口述一些历史,当然红色文化也是一个考虑对象。通过探访、沙龙等一系列方式,鼓励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记录老南阳的热情。让老南阳人眼里的老南阳故事,通过媒体平台或者网络渠道,感受老南阳有血有肉的风情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生在老南阳优质精神,链接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时空通道,形成强大的气场,凝聚南阳的精气神。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通过社工引导老南阳讲老南阳,可以提升老人们的人生满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个人的城市记忆,汇聚成点线面结合的丰沛的而不是单薄的历史画面和现实碰撞。

图片发自简书App图片发自简书App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