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彩陶(马家窑型彩陶代表作)

  • 时间:
  • 浏览:64
  • 来源:奥一装修网

西方文化之珠与世界彩陶之巅

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张贺)"远古之光——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展"暨"世界视野中的马家窑文化"学术研讨会于6月15日至7月4日在北京市东城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举办。此次展览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和定西市委宣传部、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临洮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东城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彩陶博物馆承办,集中展出70余件距今5800年至4050年的史前彩陶珍品。

马家窑文化彩陶由瑞典学者安特生于1924年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20世纪70年代,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乃将其正式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大地湾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西发展,与仰韶彩陶并驾齐驱的文化成果。也是世界古代彩陶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无论从分布面积之广、延续时间之长、沉积数量之多、装饰图案之华丽,都堪称世界彩陶文化史上的巅峰,是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繁荣的历史见证。

在这次展出的彩陶珍品上,远古先民所绘的纹饰传达了丰富的古代社会文化信息。经过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志安近30年的潜心研究,在大量收集彩陶实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观点:

“龙”由“蛙”演变而来——远古先民尊水、扬水、畏水。祖先们注意到青蛙的鸣叫与风雨密切相关。通过‘蛙叫,暴雨将至’的现象,他们认为青蛙可以呼风唤雨。这种‘能力’让古人认为青蛙是自己的守护神,是会呼风唤雨、控制洪水的精灵。此外,青蛙的高产繁殖能力符合古代人祈求民族繁荣的心理,所以“青蛙”的图腾崇拜演变成了一种能够控制洪水、战胜洪水、拥有强大力量的“蛙神”。“蛙神”的形象在4500年前的大量马厂类型中有所体现。这种长着青蛙般长腿的“神人”,从四肢到多肢,从两层到多层,直到从直立进化到水平,最后演变成龙图腾的原型,首尾相连,可以飞起来,控制一切。

最早的可读文字出现了——一件半山神秘彩陶的上部饰有蛙神,两侧绘有类似飞羽的翅膀,下部绘有硕大的女性符号。周围这些奇怪的符号是什么意思?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志安于2011年8月31日《中国文物报》做了整版报道。他认为这些出现在彩陶上的独特符号是中国最早的可读文字“吴”。在古代,‘武’是沟通天地的使者,这个黑色的身影很可能是部落首领或者女巫,或者传说中的‘女娲’的原形。

‘咩’字与太阳崇拜——这件马厂式彩陶描绘了两组左右对称的图案。在一组对应的圆圈中,有两只覆有羽毛的鸟形动物,它们在空中飞翔、旋转、翱翔,也像“咩”字。古代先人工作的时候,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就以为太阳是会飞的鸟。从太阳鸟到“咩”字的演变,反映了古人从“太阳崇拜”到无尽重复的观念。另一方面,画在另外两张脸上的女性线条代表生殖崇拜和“阴”的概念。这两组异常清晰的“一阴一阳”,反映了中国原始哲学中“阴阳对立”的辩证关系。

最早的社会阶层 在出土的彩陶中,如此大的形状是罕见的,它是部落首领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表明最原始的社会等级制度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展览期间,同时举办了“世界视野中的马家窑文化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