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一米(1米是什么)

  • 时间:
  • 浏览:56
  • 来源:奥一装修网

一米宽一公里深——专注终极创意教育互联网plus

14、15世纪,随着农奴制的解体,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领了被占领的农民土地,并将其变为私人大型农场。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在17世纪的中国,清军进入中原,多尔衮三次下令“押马”,形成新的地主阶级。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蓬勃兴起,2013年被称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2015年李克强总理进一步提出“互联网+”发展战略。自媒体、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各路英杰意气风发拥抱互联网,众多纲领、规划、平台、项目纷纷上马——中国正经历一场由互联网让每个普通人都有一群专业人士为之服务的伟大变革,每个活生生的人的价值从未被如此尊重和放大。

热情的人被抓住互联网机遇的热情所鼓舞,大踏步前进。他们往往更习惯于传统的“圈地”思维,却很少真正从用户的角度设计蓝图。投资建设优先于应用效果,自然进化无法阻挡阶段目标。

人的精力是不变的。一旦专注于如何占领更大的地盘,必然会减少精耕细作的投入。清朝的满族人可以野跑乱窜,但是没有人注意种植,即使摆满了界碑,还是荒地。在江南的豆腐店里,老师傅日复一日只提供一种产品,但通过做出质量口碑,做出美妙的口感体验,这种小店在人们心目中带来的美好,远远超过地主包围的广大土地。在这样一个智能敏感的时代,生活在数字浪潮中的人们消息灵通。你再也不能像20世纪那样,通过实力、法规、文件来约束用户和受众的内心。人们会用脚投票,自动站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一边。

马云说“小即是美”,雷军说“专注极快”,我们说看起来很美的“大数据”其实是“小数据”——,是人们无意中收集到的细微信息,积沙成塔,有目的的分析处理后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有价值的数据不是表面的,需要深挖。

回到我们努力打拼的教育互联网+。

因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重大历史机遇,过去20年建设的一切电脑端成果的都待向移动端重构。机会无比大、创意无限多,我们常为一个奇思妙想激动得睡意全无,也常雄心勃勃觉得自己掌握了开启数字财富之门的金钥匙。可事实是,哪一件事都不容易——思想的伟大若不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技术的领先若无法转化为用户价值,那都只是空想社会主义。

所以我们不再追求“圈地”的范围。互联网让所有的个体更具象,一切都被放大了。栽培宽度一米。

在互联网的蓝色海洋里,一米微不足道。聚焦后你会发现竞争对手变得少而清晰,在无人涉足的垂直领域有足够的空间和维度去发展。当每个人都在海上漂浮时,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找到这一米并使其一公里深来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如何准确找到一米,如何做出一公里?

我们面临着太多的选择。是眼花缭乱的互联网让人迷茫,头脑发热。这时候主观主义占了上风。许多人认为他们一有想法就能撬开地球,但他们往往会有一个好的开始。互联网创业的铁律是“从0到1最难,直到1,你什么都不是”,追求完美的粗放行为通常注定“永远是0”的悲剧。

与其想成为乔布斯,不要丢掉不切实际的“大”理想,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的“小”部分。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擅长的细分领域,比如排课、做作业、收集文件、看星星、玩木工、评价美食.不要觉得生活中的琐事太没有意义。也许这个极度专注的小点,完全融入互联网的新形态,只是你闪耀的一米。

一旦找到这个计策,只会给自己一个犹豫退缩的机会,然后就再也不会回头。毫不犹豫的“挖坑”,目标是一公里。

包括团队和个人在社交圈的形象,也要围绕这个米整体来定位和包装。我是一所网络学校,一名志愿者,一名心理学家,一名观鸟者,一名书呆子,一名运动员.你的名字应该从第一瞬间就和你的计价器紧密相连。江湖上的人都知道你在做那件事,想到那件事就想到你。

挖坑需要专业技能、智慧和创造力。如果因为技术水平不足而遭受挫折,只能怪自己没达到温度。

耐心点,挖坑的时候忍受痛苦和孤独。经常挖到9米转身放弃的那个,成了沙滩上的前浪。

挖个坑,知道怎么借。找技术,找合作伙伴,找投资,我们不生产挖掘机,我们只是深坑资源的搬运工。

挖坑一定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也许隔壁挖坑的人到了10米就成了网络名人,你还在汗流浃背。淡定淡定,坚持自己的初心,做这个坑里最强的。成功是逃不掉的。

2016来了。新的一年,湖南教育网将与各位小伙伴一道,快乐寻找一米,用心向下深挖,让我们的温度,点亮中国“教育互联网+”的壮丽蓝海。(作者:湖南教育网知翼)

编辑:庐山之树